愛在暖暖 心暖暖
張芷芸、基隆碇內浸信會
阿嬤,便當來了!」每到中午、傍晚時分,在基隆暖暖都可見送餐員騎著機車在巷弄間穿梭,趕著為長者們送餐。
「我們有4 個冰箱,每晚都要去全聯領惜食。每周光便當就要送出700 多份,還要供應長者用餐、陪讀班晚餐。除了過年,我們廚房全年無休!」傳愛社區1919 服務中心( 碇內浸信會) 牧師宣承義說。
「另外我們還有實體食物銀行,目前服務36戶。除了讓他們按點數前來領取物資外,志工也會前往探視。這些家庭都非常弱勢,有一戶不僅媽媽和太太都臥病在床,連孩子也精神異常,平常我們還要協助就醫呢!」碇內實體食物銀行是第14 間1919 實體食物銀行,雖然只有2 坪大,但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。只見貨架靠牆林立,擺滿各式日常食品與生活用品。
深耕28 年 從8 人到400 人
傳愛社區1919 服務中心與救助協會合作已13年,參與方案包括:急難家庭救助、陪讀班、實體食物銀行、惜食計畫,每項都做得有聲有色。
承義牧師是中心主任,同時也是基隆碇內浸信會的主任牧師,已在此深耕28 年。「我們教會原先是佈道所,由我父親宣庠牧師開拓。我剛接下牧職時,教會只有8 個大人5 個小孩。我們從石棉瓦搭建的佈道所開始聚會,後來搬到新據點重新開始,如今會友已有400 人。」
承義牧師說:「我的異象是讓教會成為一個服務的平台,有多元的事工,讓每個弟兄姊妹能發揮恩賜,在不同的服務崗位上得著滿足。不管是參與陪讀班、長者關懷、送餐服務…,讓大家不是只在主日才來教會。」
但這麼多事工,志工在哪裡?經費在哪裡?「我們不是因有需要才做,而是要做上帝要我們做的!」除了與救助協會配搭,承義牧師也喜歡找政府相關單位合作。面對申請核銷等各項繁複流程,他不但不以為苦,反而視此為助力。「讓那些規範督導我們,這樣我們的財務反而會更加嚴謹。」承義牧師肯定地說。
從輔導到培力 教會每天都是人
除了供餐、送餐給長者、設立實體食物銀行送物資給弱勢家庭,陪讀班也是中心的重點事工。「暖暖區有不少經濟弱勢的隔代教養、新住民,及原住民家庭。家長因工作忙碌,無力照顧孩子,所以我們在28 年前就有課輔班,後來成立1919 陪讀班。但這幾年因少子化嚴重,所以陪讀班也慢慢在轉型中。從著重輔導孩子課業,進化為培力,幫助孩子提升面對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」
阿健(化名)今年國三畢業,從小一就來陪讀班。他的爸爸打零工,媽媽是陸配,在養老院工作,家裡常只有他一人。原本內向的他,自從來陪讀班後,積極投入各樣活動。現在雖然才國三,但已負責教會影音控制,也常擔任活動主理者。頂著一頭蓬蓬的自然捲,露出自信的笑容,阿健說他未來要唸幼保科,「我很喜歡小孩,我很有耐心哦!」阿健笑著說。
在這裡,常可見孩子在樓下做功課,長者在樓上活動。原來為了因應高齡化,教會也設立了社區關懷據點。「因暖暖區屬山坡地形,不少地區為30% 以上的坡地,不易長者出入,所以我們都會安排接送服務,每天接不便出門的長者來上課,吃完午餐再回去。基隆常下雨,的確會讓人比較憂鬱,所以我們盡量把長者帶出來,希望他們不要老悶在家裡,久了就更走不出來了。」
也因此,教會每天都是人,不是只主日才開門。承義牧師笑說:「雖然有時也會覺得累,但這是我們的熱情所在。有時休息一下,即使不是休一整天,也能重新得力。」
一人分飾多角 疲於奔命陷泥淖
聽著承義牧師熱情地談著各項全年無休的事工,感覺他充滿活力和正能量,但他卻笑說:「其實我以前是很負面的人,當教會成長到60 多人時,我就開始覺得忙不過來了。記得當時主日一早,就要開車去接孩子和長者來教會,接著馬上又要上台講道,一結束又要分送大家回家。一人分飾多角,讓我疲於奔命。」
「我祈求上帝,賜我力量做下去,但情況卻愈來愈惡化。於是,抱著姑且一試的心,我到韓國禱告山尋求答案。但每天心情仍很不好,無法專注禱告,一進到禱告洞就睡著。直到最後一天,我突然聽到上帝說:『你這麼憂慮,其實你知道嗎?『憂慮』也是一種罪。』當時還陷在泥沼的我只能無力回應:『上帝啊,你說『憂慮』是罪,那我就認罪吧!』」
「沒想到禱告認罪後,我開始被聖靈充滿,淚流不止,心境開始轉變。以前只覺得自己比較謹慎,比較容易想到另一面,所以提前做預防。但其實當事工愈來愈多後,很多事就會失控,不可能面面俱到。後來才發現,原來我最大的問題是心不夠正向,這至少困了我10 年。」
「當心態正了,事情也就順了。現在當事工遇到難處,缺乏人力時,我就呼求上帝:『這是祢要我做的,祢要自己派人來!』慢慢地,各項事工就上軌道了。我讓不同的同工負責各自擅長的,不要求一個人做完所有事,這樣才不會一個人扛到累死。服事一定要甘心樂意,才能長久。」
發揮實驗精神 不隨意定義成敗
承義牧師成大生物系畢業,因覺得接觸「人」較複雜,後來進陽明醫學院實驗室工作,研究生物細胞。而這3 年的實驗室經歷,對他日後的服事有深遠影響。
「實驗的結果如果失敗,往往就前功盡棄。但我記得有一次實驗失敗後,教授卻反而推定為成功,這給了我很大的警醒。之後,當了牧者後,每次遇到以預設的方式做事卻碰壁時,我不會馬上灰心沮喪,反而相信上帝必有其美意。」承義牧師說。
他將實驗精神用在牧會上,每年藉設定一種變因,探討其對事工的影響,然後再進行調整。「有許多急難個案常因病不夠重,而無法申請公家送餐,但卻有實質上的需要。於是我們從前年起承接暖暖區的長照送餐服務,每天午晚兩餐,全年無休。我們不只請廚師料理,也請了3 位專職送餐員,另外再由專職的關懷同工帶志工訪視與關心。」
一路走來 都有美意與恩典
今年63 歲的承義牧師個性慢熟,連生氣也是慢慢氣,他笑說:「有時我第一時間無法反應過來,可能自己生氣都不知,兩天後才氣出來。」師母李賢華年輕時從事傳播工作,個性上比較快。兩人個性互補,在不斷磨合後,成了最佳拍檔。
承義牧師與師母育有一子一女,兒子在台北榮總當總醫師。女兒怡潔原為空姐,從前覺得當師母很辛苦,沒想到婚後,先生竟也走向牧者之路。女婿曹敬業今年到南港浸信會當主任牧師,現正忙於建堂工作。
牧會至今,承義牧師學會凡事問上帝。「人生一路走來,每一步都有美意。上帝要我做,我就做,即使有時有不同想法。只要將一切求問上帝,就會變得輕省。而不是用自己的意思去做,然後再交託。我原本是個很會給自己目標和壓力的人,但現在回首過往,一路走來都是恩典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