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遠的彭蒙惠老師
空中英語教室
若問:有哪個老師高齡98 歲了,仍每天教導英文?有哪個宣教士來台73 年了,仍孜孜不倦地到處傳福音?答案只有一個:「彭蒙惠老師(Doris Marie Brougham)」!
這位「台灣2300 萬人的英語老師」,在今年8 月6 日,98 歲生日隔天,於台北淡水馬偕醫院安息主懷。遺囑只有簡單一句:「將所有一切全數捐出!」
雖然去年6 月,來台72 年後,才從蔡英文總統手中取得台灣護照,從蔣萬安市長手中拿到身分證,但她對這片土地的了解與愛,遠遠超過許多土生土長的在地人。她是最名符其實的「正港」台灣人,也是所有台灣人的「AFriend for Life」( 一生的朋友) !
最和藹的老朋友與公益夥伴
今年6 月18 日, 為了9 月21 日的「Let'sRun—空英1919 陪讀路跑」,我們來到救世傳播協會-- 空中英語教室,專訪彭老師。當時她還精神抖擻,開朗健談,和我們娓娓道來她的信仰、教學、服事,與生活。
彭老師是鞠躬盡瘁的宣教士,1951 年來台,於1960 年創辦「救世傳播協會」,1963 年創立天韻合唱團,一生以傳揚基督信仰為職志。
她是有教無類的英語老師,1962 年創辦《空中英語教室》,62 年來成為無數台灣人的祝福,被稱為「2300 萬人的英語老師」 !
她也是和藹可親的老朋友,是基督教救助協會最親切的公益夥伴。不管是已舉行20 屆的「1919 愛走動」,或9/21 將連續11 年舉行的Let's Run,她總是力挺到底,也總能在會場看見她和藹可親的身影。特別是路跑,就算行走較為困難,她也總會拉把椅子坐下,與每位跑者微笑合影 !
立志到遙遠的中國傳福音
彭老師出生於美國西雅圖,家中有8 個兄弟姐妹,她排行老6。爸爸是工程師,媽媽為全職家管。家境雖不富裕,但一家10 口遵循聖經的教導生活,和樂融融。
12 歲時她在一個宣教特會中回應神的呼召,立志成為一名宣教士,前往遙遠的中國傳福音。她從小熱愛音樂,精通小喇叭、薩克斯風,甚至法國號。但15 歲時為了與神的約定,她放棄紐約音樂學院的全額獎學金,與成為演奏家的夢想,選擇了聖經學院,之後進入華盛頓大學修習遠東研究與中文。
1948 年,22 歲那年,她揮別父母,坐了6星期的船,來到上海。但不久就因國共內戰逃難到香港,而後於1951 年來到台灣- 這個可以自由傳教的華人聚集區。
去大家比較不願意去的地方
在那個年代,大多數來台宣教士都選擇西部,東部鮮有人涉足。然而,一位宣教前輩鼓勵她:「妳還年輕,可以去大家比較不願意去的地方。」這番話促使她下定決心,前往花蓮宣教。
在花蓮,她除了成立主日學、兒童合唱團,到玉山神學院教音樂外,也常到原住民部落中傳福音。為了更融入當地社區,她甚至學原住民語,很快便與當地居民打成一片。後來她的原住民朋友還為她取了一個太魯閣名字「利百加」(Libeck),意思是一朵盛開於山谷間的百合花,以展現她的堅韌與美麗。
最初在花蓮,彭老師常挨家挨戶地傳福音。但她很快注意到,當地最重要的娛樂,是全家聚集在收音機旁收聽廣播節目。這讓她靈機一動:「何不用廣播來傳福音呢?」然而,廣播節目的製作過程充滿挑戰。彭老師和她的團隊必須向主管單位申請廣播許可,設計節目內容,組裝錄音設備,並解決故障問題。經過不斷的努力,才一一克服難關。
而後隨著節目內容日益豐富,彭老師需要邀請更多嘉賓,但他們都住在北部或西部,於是她將廣播室從花蓮遷至台中。後來又看到電視即將取代廣播,而電視台都在台北,於是她再遷往台北,於1960 年成立「救世傳播協會」。之後又受教育部委託,於1962 年推出「空中英語教室」廣播節目,從此開啟了她長達60 年的英語教學之路。
台灣英語教育最重要的一環
對英語教學的熱忱和認真態度,促使彭老師深入研究台灣的英文教材。進而打破傳統教學模式,融合單字、文法與日常會話,創造了一個既能學習語言基礎,又能掌握實用新知的教學環境。因此,在設計「空中英語教室」廣播節目時,她特別強調互動對話,以增加節目的趣味性和活潑度,結果大受歡迎,甚至得到幽默大師林語堂的推崇。
彭老師說:「有位農夫因為空中英語教室,成了他農夫朋友中英文最好的人。後來政府需要栽培人才,便派他去國外學習,回來後他成了該產業不可或缺的生技人才。類似的例子在各行各業皆有,這些人有了英語能力,便出國留學、工作,而後再將國外所學帶回台灣,讓社會越來越進步。」
於是,隨著聽眾快速增加,「空中英語教室」也不斷演進,陸續出版了《空中英語教室》、《大家說英語》、《彭蒙惠英語》3 本雜誌,及無數英語教材。從廣播到雜誌,從電視節目到光碟、網站、手機APP 等,使「空中英語教室」成為台灣英語教育最重要的一環。
而自2014 年起,她更啟動「偏鄉英語教育公益計劃」,開發為國小學童學習情境設計的《Lucy Says 創意英語教材》。用遊戲互動的方式,鼓勵孩子勇敢開口說英語,至今全台已有上百個偏鄉陪讀班與小學曾使用。
讓天韻歌聲傳遍全地
彭老師另一個開創性的成就,是在1963 年創立「天韻合唱團」(Heavenly Melody)。這是第一個華人全職合唱團,以音樂的形式傳福音。在台灣初入電視的年代,《天韻歌聲》就在台視播出,之後也一直在全台與世界各地巡演。
1966 年起,天韻與「空中英語教室」聯手,開始以音樂與英語教學為媒介走入人群。透過「聖誕音樂會」、「校園雙語品格營」,接觸各個年齡層的觀眾群。每年與政府、非營利組織、醫院、監獄等團體配搭,展開多角化的社會關懷。不僅撫慰了無數人的心靈,也讓福音種子遍灑各地。
70 年代起,當時台灣興起「唱自己的歌」的校園名歌風潮,同時天韻也開始投入本土詩歌的創作。從1980 年第一張《野地的花》,迄今已發行26 張詩歌專輯,包括榮獲金曲獎的台語詩歌《伊的疼惜》,及《讓台灣可愛起來》、《愛我們的家》、《眼光》等基督徒耳熟能詳的詩歌。傳達信仰的真意,深獲海內外華人的肯定和迴響。
父母給我的觀念就是「JOY」
彭老師喜歡創新,經常在雜誌中介紹最新的資訊,也不斷運用最新的媒體科技進行教學。她不喜歡別人提她的年齡,她常說:「不要老是說我老了,不能再做什麼了。我喜歡嘗試新鮮的事,我還是可以學啊!」所以,她喜歡看成龍的電影,50 歲學潛水,90 歲搭熱氣球,永遠與時俱進,走在時代的尖端。
彭老師終身未婚,將全部的愛獻給了上帝和所愛的台灣人。她始終以服務他人為己任,看重別人的需要,遠勝自己的需求。所以她經常參與各種公益活動, 如1919 愛走動、Let'sRun 等,也支持奉獻後輩宣教士與宣教機構的需求。她常說:「愛的行動是活出來的,不是說出來的!」
「從小父母給我的觀念就是『JOY』:Jesusfirst, others second, yourself last( 耶穌擺第一,別人的需要第二,自己的需要放最後)。不要看自己沒有的,而是要看別人有什麼需要,要去服務他們,這樣的人生才會滿足,充滿喜樂(Joy)。」彭老師說。
而要發揮影響力,則需要團隊一起來,這是彭老師的另外一項堅持:「找到一群與自己有相同理念的人,彼此鼓勵向目標前進,而非單打獨鬥,這也是我們一直能發展進步的原因。」
真正下課的時候終於來到
的確,彭老師的確建造了最好的工作團隊。她身邊許多同工都是一起工作數十年的好夥伴,而且他們都以「阿母」稱呼她,把她當母親一樣對待。
救世傳播協會董事長洪善群,與彭老師共事了50 年,兩人情同母子。他說:「真正下課的時候,終於來到!彭老師最後長眠之地選在台北陽明天境,可以俯瞰救世傳播協會。那是她對華人最起初的愛與最具體的落實。她為信仰一無所求,因著基督無所缺憾,心裡從來沒有退休的念頭。每一次她吹奏小喇叭時,總念茲在茲、不厭其煩地叮囑大家:『你拿到天國的護照了嗎?』」
救世傳播協會會長,同時也是救助協會的理事長謝光哲,與彭老師共事30 年,他表示,「彭老師一生致力於音樂傳教與英語教學。我們遵從彭老師的遺願,正積極籌備9 月20 日的『彭蒙惠紀念音樂會』。她一向喜歡熱鬧,喜歡我們開心。她曾說希望參加音樂會的人是快樂開心地來參加,因為她已到天堂,和耶穌、父母、兄弟姐妹見面了。」
我們都拿到天國護照了
彭老師以一生的奉獻,將愛與信仰灑向台灣這片土地。這位我們最敬愛的宣教士、英語老師、老朋友,一生持守異象,如今息了地上的勞苦,打完美好的仗,跑完當跑的路,與她所愛、也愛她的天父同在了。在緬懷紀念她的同時,願我們都能承襲她一生的心志:「Keep on singing for God」 !並回應她的懇切叮嚀:「是的,我們都拿到天國護照了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