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期在台灣,遇見親朋好友、厝邊頭尾,甚至陌生路人,說一聲「呷飽未?」是最常用的招呼語。但隨著經濟發展、世代更迭,現在「呷飽未」早已被「忙不忙?」、「有看到我的限動嗎?」取代了。但是對弱勢家庭而言,「呷飽未?」卻是正在面對的真實狀態!
根據主計處2022 年統計,家戶年平均所得以5 等分來計算,前20% 家庭年平均所得224.4 萬,後20% 家庭年平均36.5 萬。兩者差188 萬,差距達6.15 倍,創下10 年來的新高。而據台大經濟系調查,51% 的台大學生是來自前20% 高所得的家庭,前20% 高所得家庭的小孩進台大的機率,是後20%低所得家庭小孩的6 倍,充分顯現出「貧窮世襲」的不公義社會徵兆。
而據主計處2021 年統計, 台灣家庭支出型態平均分配結構是:食品飲料15.82%、醫療保健17.78%、教育休閒6.34%。如果以所得5 等級的支出金額來看分配結構:在食品飲料項目,20% 低所得家庭年支出是69,584 元,20% 高所得年支出是1,341,575 元, 差距達19.2 倍; 醫療保健類是67,129 / 236,964,差距19 倍;教育休閒類是2,478/ 58,240,差距是23.5 倍;在儲蓄方面是-17,465 /864,115,差距更高達49.5 倍!
很難遺忘我第一次去部落發食物包的記憶!我揹著頗有份量的食物包到受助戶家,他逐項點收、簽名後,一再地向我說「謝謝」,之後又補了一句:「現在我有錢可以下山去看病了!」我聽了滿臉狐疑。
我納悶地想著,「我是來送食物包,怎麼跟我說起看病?即使要看病,不都有健保嗎,怎麼會沒錢看病?」他大概看出我的疑惑,立刻解釋說:「平常生病我們都是忍著,下山看病來回包車差不多要花2,000 元。若有錢,當然要先買吃的。現在你們送食物包來,我就可以下山看病了!」他尷尬地笑著說,而我心中的納悶雖然一掃而空,取而代之的卻是難以抹去的酸楚。
耶穌有一次對著5,000 多人講道。就要黃昏了,門徒建議說,讓群眾散去吧,好讓他們可以到鄰近村莊買吃的。耶穌卻對門徒說:「你們給他們吃吧!」當時耶穌用的語言可能是當地日常通用的亞蘭語,如果今天耶穌在台灣,祂會對我們說:「呷飽未?恁互𪜶食!」
當年蘇東坡被貶官流放到黃州時,曾做詩云:「空庖煮寒菜,破竈燒溼葦。」意思是:「我在空盪盪的廚房煮野菜,只能在破竈裡用潮濕的葦草作飯。」在台灣的部落偏鄉裡,對著「空庖、破竈」的弱勢朋友仍然不可勝數。請加入1919 食物銀行的行列,一起把食物包親送到府,問候他們一聲:「呷飽未?」
一起把食物包親送到府,問候一聲:「呷飽未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