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新聞界尊崇的普立茲獎得主湯馬斯•佛里曼(Thomas Friedman)於2005 年出版《世界是平的》一書,論述21 世紀初期的「全球化」歷程。2008 年他又出版了《世界又熱、又平、又擠》,再次論述全球化的氣候變遷、綠能革命、通貨膨脹、人口激增、物種滅絕等問題,影響了許多企業與政府的長期決策。
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世界觀、產品、思想和文化的整合。然而,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、2014 年起的中美貿易戰,讓各國開始反思全球化的弊端。尤其2020 年疫情造成的封城、停工、塞港、供應鏈中斷,以及2022 年俄烏戰爭對國際社會經濟秩序的嚴重衝擊,更彷彿為全球化按上「暫停鍵」,而使得「去全球化」和「保護主義」甚囂塵上。然而,這也只能說明:即使不全球化,我們仍然有全球性的問題,世界各國依然唇齒相依,牽一髮而動全局。
就像俄羅斯入侵烏克蘭,不只是令人觸目驚心的人道問題,也是全球性的災難!俄羅斯、烏克蘭分別是全球第一、第五大小麥供應國,兩國小麥出口共佔全球的29%。而戰火延燒,當然帶來全球糧價高漲。俄羅斯天然氣產量全球第一、石油出口全球第三、鎳產量佔全球9%;在戰爭與制裁之下,全球油價曾高漲到每桶130 元,製造電池所需之鎳也一度上漲280%。全球生產半導體所需之氖氣,70% 由烏克蘭生產,因此也對晶片生產造成重大威脅。
物價上漲、購買力下滑,也就是一般所謂的「通膨」,這是另一項全球性的災難。為對抗通膨,3 月中旬美國聯準會升息1 碼,台灣央行也同步宣佈調升利率。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強烈暗示5 月很可能再升息2 碼,於是全球央行紛紛宣佈升息;全球進入長期通膨的時代已無可避免。
在這種氛圍下,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能夠經得起「COVID-19」、「烏俄戰爭」、「長期通膨」的同步交叉襲擊嗎?台灣又將如何對抗這三項災難呢?這當然不是我們一般社會大眾、民間組織所能回答的問題。只是我們心中常常惦念的是:弱勢朋友的生活會遭受影響嗎?可以不致匱乏嗎?
1919 食物銀行於2011 年起推出親送食物包,2015 年設立實體食物銀行,2017 年推出「好康報報」、設立中央廚房與行動餐車、參與全聯惜食計畫;而自2020 年起則設立生鮮惜食處理中心與生質廢棄物處理處,全面投入惜食計畫。
2021 年1919 食物銀行總受益人數有28,602位(平日受助戶16,160 人,另三級疫情防疫食物包12,442 人)。2022 年,1919 食物銀行預計募集1 億9500 百萬元(物資+ 現金),將持續透過全台1919服務中心、實體1919 食物銀行,持續提供生活物資,幫助全台5,000 戶以上的經濟弱勢家庭。希望他們的生活可以不受全球衰退的影響,生活不致匱乏,讓他們「食食陪伴、餐餐有愛」。
不管世界將要全球化,還是去全球化,生活總是要過,飯也總要吃。歡迎加入1919 食物銀行的行列,讓我們一起關懷周圍弱勢的朋友,使台灣「有情、有愛、有平安」!
一起關懷弱勢的朋友,使台灣「有情、有愛、有平安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