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新聞沒有太引起注意,但是衛生福利部已開始推動「兒少發展帳戶」。所有2016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兒童,只要家庭具有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資格,或是長期安置的失依兒童與少年,若其家長每年最高存入15,000元,則政府也會存入同額款項,為幼童儲存生涯發展基金。18年後,帳戶最高可有54萬元,做為持續升學或就業的第一桶金。
政府社會福利主管官署的美意,固然令人肯定與激賞,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低收、中低收或失依家庭,能持續為孩子每年儲存15,000元?如果真有能力持續儲存18年,能累積54萬元,不知道政府如何保護管理該款項「專用」在孩子的生涯發展上,而不被家長挪用?而孩子又如何得到政府或家庭的支持?如何才算是「生涯發展專用」?
事實上,弱勢家庭及兒童青少當事人所關切的,恐怕不是18年後有沒有第一桶金,而是眼前的艱難要如何渡過?
不久前兒童福利聯盟發布一項兒童福祉調查,發現如果滿分是100,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平均分數為78.8分;比2015年調查的84.9分,還退步6.1分。該調查顯示,生活滿意度60分以下的兒少比例高達17.4%,較前一年的13%更高。而滿意度60分以上的有82.6%,相對於荷蘭的92.3%,挪威和丹麥的90%,國際平均87.5%,都更為低落。
再進一步了解不滿意項目,可以發現台灣的兒童青少在親子相處與家人陪伴時間上持續減少;喜歡上學的比例也愈來愈少;有煩惱不想跟父母述說的比例也高於國際平均值。再加上感覺孤獨、不被了解等心理問題,這些都成為生活不滿意度降低的主因。
正常家庭的兒少對自己眼前生活的滿意度已經在降低中,所以推測弱勢家庭的兒少生活不滿意度,一定更低。我們若不努力改善兒少眼前的生活環境,如何期待18年後他們能善用第一桶金?主持該項調查的兒盟工作人員說:「孩子要的並不多,只是希望每天上學可以快樂地學習,回家後可以和爸媽一起晚餐,功課可以找得到人問,心情不好時有人可以傾訴和安慰。」這些孩子的期待,對功能健全的家庭來說,只要父母稍稍注意、稍微努力一下,都應該可以滿足,但對弱勢家庭的兒少而言,這樣卑微的期望,要獲得滿足卻相當困難。
基督教救助協會之所以推動1919陪讀班,目的就在讓弱勢家庭的孩子能在陪讀班中快樂學習,能和同儕朋友一起做功課;功課不會時有人可以問;心情不好時有人可以傾訴和安慰;還有晚餐可吃。
預祝所有弱勢家庭的孩子,18年後都能擁有第一桶金,不過,還是先請大家一起來支持1919陪讀班,為孩子們能快樂學習加油吧!
讓弱勢家庭的孩子能在陪讀班中快樂學習,有人陪伴安慰,平安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