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9食物銀行自2010 年成立,隔年3 月開始由志工親送食物包以來,到7 月止,總共已發放161,125 包食物包,幫助36,343 個家庭。2015年12 月起,考慮到急難家庭的即時需求,及提供更多樣性的物資,於是在新北蘆洲成立了第一間區域型實體食物銀行。2017 年3 月在台中成立擁有「惜食5 環」功能的園區。9 月在南港成立社區型實體食物銀行。今年6 月,更分別在桃園中壢、花蓮豐濱與嘉義東門陸續成立3 間實體食物銀行。盼望能提供更即時與多樣化的物資,確實關懷社區弱勢民眾的個別需要。
桃園中壢服務中心
中壢1919 服務中心由中壢長老教會設立,參與發送食物包已有5 年,目前服務29 個家庭。服務中心的陳克安牧師說:「過去5 年來,每兩個月我們都會到新竹集散點領取物資,每次都滿載而歸,但車子的底盤也因物資太多而愈來愈低沉。後來我們為了幫助更多家庭,甚至要訂貨車去取才載得回來,真的是恩典滿滿。由於每個案家的狀況不同,所需的物資也有所差異,因此最後決定成立實體服務據點。」
1919 食物銀行-桃園中壢服務中心,於6 月1日開幕,未來每月預計至少服務40 個家庭,每周二、四、六下午開放。主責中壢服務中心的吳富仁牧師說:「以前親送食物包是兩個月一次,但現在受助戶每月都可到中心領取自己需要的物資,不僅增加接觸和關懷的機會,也讓物資得到最充分的運用。」
「有對住中壢的原住民姊妹共生了8 個孩子,單親的她們生活常捉襟見肘,尿布和奶粉的需求大,讓她們很困擾。現在有了實體1919 食物銀行,她們便能選取最需要的物資,不再愁苦了。」
花蓮豐濱服務中心
順著花蓮沿岸的金色稻海一路向南,除了美麗壯闊的山海風光,在台11 線豐濱鄉的八里灣溪旁,遠遠就可看見1919 食物銀行的大招牌,出現在層疊的屋宇之間。
6 月10 日,1919 食物銀行花蓮豐濱服務中心開幕。服務中心主任高順興牧師表示,「豐濱鄉有4千多位鄉民,實體店面的設立,能更實際且多元化地服務社區中的弱勢朋友,我們已期盼很久了!」
豐富長老教會鍾美枝傳道是中心成立的主要推手,她說:「花蓮豐濱服務中心,由7 間教會聯合設立。未來服務區域將涵蓋貓公、豐濱、大安等部落,希望每月能服務100 戶以上的弱勢家庭。」
今年0206 花蓮震災時,與救助協會、藝起發光協會一起協力關懷災民的縣長夫人徐榛蔚,也到現場參加揭幕,與社區姊妹們一起勁歌熱舞。她鼓勵說:「讓我們一起連結政府與民間的力量,一起為花蓮的弱勢家庭、長者,帶來更多的祝福。」
嘉義東門服務中心
6 月25 日是1919 食物銀行嘉義東門服務中心開幕的日子。一早,嘉義東門長老教會大門前便矗立著一座白、黃、黑三色交錯的氣球拱門,上頭還停著幾隻大蜜蜂造型氣球。走廊盡頭有道門,上面掛著牌子:「1919 食物銀行,謝謝您,讓愛多更多!」門內樓梯通往地下室,裡面像間便利商店,貨架上整齊擺放著白米、罐頭、衛生紙等生活用品。
當天,除了嘉義市張惠博副市長,還有王美惠、蔡文旭等多位市議員蒞臨。張副市長表示,「感謝救助協會在全國推廣食物銀行,讓嘉義市經濟弱勢的家庭,能得以溫飽。食物銀行是人溺己溺、人飢己飢的實踐。希望1919 食物銀行的物資,不但能讓窮苦人得溫飽,也在其中看見耶穌的愛。」
嘉義東門長老教會牧師潘慶彰表示,「東門長老教會是嘉義第一間教會,一百多年前創立時,秉持著分享的精神,在物資和心靈上幫助了許多窮苦人。如今東門教會已從起初的木造會堂,改為穩固安全的鋼筋水泥建物。20 多年前,地下室逢雨必淹,如今隨著下水道工程改善,也不再淹水了。硬體不停變動,但分享的精神永不動搖。如今多出地下室空間,何不用來造福社區?」
潘牧師的太太呂姿蓉牧師是嘉義東門服務中心的主責同工,她說:「目前我們服務了40 個家庭。感謝救助協會資助我們成立這間實體銀行,能一起來幫助更多嘉義地區的窮苦朋友。」
救助協會秘書長夏忠堅指出,1919 食物銀行希望未來能在各地與教會合作設立實體食物銀行,除了提供物資,也提供技術轉移,如POS 系統(銷售時點情報系統)、電腦表單輸入與管理等,以期能幫助更多需要救助的弱勢家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