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伴是他們最好的光 1919陪讀計畫助學子圓夢_台灣教會公報

2025.07.21
【邱國榮整理報導】基督教救助協會7月16日公布《畢業生升學現況調查》結果,指出有近六成弱勢家庭的畢業生對升學方向感到迷惘,更有84%的學生缺乏自信與明確目標。協會表示,這份針對全台「1919陪讀班」教師的調查,反映了弱勢兒童在教育與未來發展上所面臨的困境。

該調查回收160份有效問卷,內容顯示弱勢學生普遍面臨學業成績落後、志願選擇受限等問題。約40%的陪讀班老師表示,曾有學生因家庭經濟壓力而考慮提前就業。為協助孩子們重建信心,66%的老師認為「激勵工作坊」最有效,其次是「升學與職涯諮詢」。
調查同時也記錄了正向的轉變。有49%的老師指出,有學生畢業時曾獲校長獎或縣市長獎;50%的學生考上前三志願;61%的學生因獲得長期陪伴而實現升學或發展多元興趣的夢想。
基督教救助協會服務管理組主任梁佳宏分析,許多弱勢孩子因家庭支持與陪伴不足,在學習起點便已落後,進而導致自信心低落。「1919陪讀計畫」提供課業輔導、品格教育、營養晚餐,並開設藝術、手作及體育等多元活動,旨在幫助孩子們重拾學習熱情。
來自宜蘭五結「1919陪讀班」的羅子恩便是一個實例。他自小由外曾祖母扶養,在陪讀班的烹飪課程中,啟發了對廚藝的熱情。目前就讀宜蘭大學的羅子恩,今年在馬來西亞「2025世界廚藝大賽」中獲得兩面金牌,創下連續三年參賽皆奪金的紀錄。他也發揮所長,擔任教會愛宴主廚,為近40人準備餐點。
新竹新豐陪讀班的呂敏慈則是另一個例子。她家境清寒,母親癱瘓,家計全靠父親支撐。國中時,一位擔任義工的電機工程師發現她的數理天分,耐心引導她學習。呂敏慈最終經由繁星計畫,錄取第一志願高雄科技大學電機系。她在高職期間半工半讀,考取多張專業證照,並立志繼續攻讀研究所,未來成為一名電機工程師。
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鄭夙珺表示,「1919陪讀計畫」自2004年推動至今,已累積幫助超過8萬人次的孩子。她強調:「陪讀班不只是課後照顧,更是全方位、深度的生命陪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