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使命兩個任務【單車環台Day13】
2025.01.03
第十三天1/2 (四) 花蓮光復─花蓮新城 78.4km
途經:花蓮縣光復鄉、鳳林鎮、壽豐鄉、秀林鄉、吉安鄉、花蓮市、新城鄉。共6個鄉鎮市區
以在地創生與社區連結
提到光復糖廠,大家第一個印象,可能是冰棒。其實它以日式木造舊宿舍改裝的民宿型旅館,也很有特色。淡淡的檜木香加上榻榻米的草蓆香,讓人一躺下就酣睡入夢。
早上醒來,窗外下著濛濛雨。對1919單車環台勇士而言,這會是艱苦的一天嗎?迷濛中的台9線,車輛似乎少了些,左轉進入萬榮鄉西林村,一路無車無人,車隊暢行無阻地來到清溪長老教會。
教會聚會人數大約40人,但佔地頗大,這是一個信徒家族所奉獻的土地。過去,教會一直與救助協會合作,執行食物銀行的服務。新的一年,伊勺.撒慕牧師盼望成立社區咖啡屋,以在地創生模式與社區連結。
這裡曾是經歷苦難之地
鯉魚潭是花蓮著名景點,在幾縷山嵐陪伴下顯得分外嫵媚,只是遊客稀少。去年花蓮觀光產業受到震災嚴重打擊,會不會因此造成更多急難家庭?
車隊騎過鯉魚潭,左轉沿著木瓜溪前往秀林鄉銅門村。1990年6月,銅門因歐飛莉颱風侵襲,導致嚴重土石流,造成36名村民被活埋,32棟房屋全毀。所以,這裡曾是歷經苦難之地!
這個遠離塵囂的小部落,平常「門前冷落車馬稀」,但今天卻熱鬧非凡。當車隊來到銅門長老教會,幾位曾接受急難救助金與食物包的姊妹,特地為車隊預備了豐富的太魯閣風味午餐,有炸鵪鶉、竹筒飯、鹹豬肉,還有俗稱「獵人便當」的香蕉飯等,讓勇士們大快朵頤。
銅門長老教會就坐落在土石流災區的邊緣,徐玉樺牧師在此牧會已3年。教會接手前任村長開辦的陪讀班,目前接受服務的孩子有一半是隔代教養。父母離異的孩子,則有一半來自弱勢家庭。銅門教會也參與1919急難救助金與食物銀行的服務,目前接受食物包幫助的有8戶。
實際體驗「一個使命二個任務」
下午,經過封閉的休旅勝地慕谷慕魚,沿著中央山脈騎乘,車隊來到秀林鄉佳民村的大山長老教會。預計加入幸福巴士的行列,一起服務部落的弱勢長輩。勇士們首先跟著志工學跳讚美操,之後分組參與服裝造型組、美容美髮組、心靈對話組。一時之間,穿綠色車衣的勇士們穿梭在長者之間,說明牙齒保健品用法、試穿保暖外套長褲、協助穿鞋、幫設計師清掃地面,與接受美甲服務的長者聊天對話。單車環台勇士與幸福巴士志工連結成一個大團隊,一起服務長輩;也實際體驗「一個使命二個任務」的1919服務異象。
大山長老教會的聚會人數雖然約只35人,但卻有英國人、馬來西亞人、平地人,也有賽德克族、布農族、阿美族,及太魯閣族的原住民。余政強傳道說,大山教會是一個強調建造分享的教會。去年0403震災,教會雖然也受創嚴重,但卻能呼召信徒立即成立救災站。除了幫助社區災民,也支援花蓮其他地區的救災。
教會也用1919食物銀行資源與急難救助金,來幫助社區裡的弱勢家庭,田媽媽就就是其一。田媽媽的兒子因意外過世,只得隔代教養2個孫兒女。不幸孫女去年遭遇車禍,臉部傷痕雖然由整形外科恢復原貌,但心理創傷卻一直無法平復,而醫療費更成為她的重擔。田媽媽很懇切地說:「幸好有1919急難救助金,實質解決我們的經濟困境,我們一家才能慢慢恢復正常生活。」
摔車也是環台的重要經歷
1919環台車隊除了辛苦騎車為急難家庭募款外,今天在參與幸福巴士的實際服務中,也充分感受到救助金對弱勢家庭的實際幫助。只是可惜,今天有幾位勇士因需要看診而錯失機會。
蔡幸君是數位醫材公司的創辦人,在第6天摔車,膝蓋骨裂,打了半截石膏。雖然必須搭乘褓姆車,但是每次拜訪教會,她都下車聽見證,即使需要走段路,也不放棄。今天她已進步到不用助步器,但因為已6天沒換藥,在同工堅持下終於去看診換藥。
黃麗華是全家便利商店總公司資訊應用部部長,她說:「我在2023年透過fb追蹤1919環台,每次看都非常感動,所以很想到各偏鄉親近在地弱勢人群,當然環台也是一種自我挑戰。」她的阿基里斯腳跟腱發炎,今天休息,但為了保險起見,還是去給醫生檢查,幸好只是輕微發炎。
李建興與徐榮鍾因沒有保持適當距離,雙雙摔倒。建興肩部鎖骨遭撞擊,榮鐘膝蓋挫傷、左上臂疼痛,所以也一起去檢查。建興任職於研揚科技,他說:「我之所以連續3次環台,是為了真正能關懷弱勢,當然也是為了自我實現。」其實,摔車也是單車環台的重要經歷。榮鍾是全興資源再生公司的經理,是全興環台接力的最後一棒。雖然不慎摔車,但還是很棒的車手。
今晚,車隊進行特別編組,枕戈待旦,準備明天挑戰蘇花公路。經過13天的騎乘歷練,蘇花應該不是太艱難的挑戰,但勇士還是謹慎為之,為明天的挑戰做最完善的準備。